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甘肃高考 > 正文

兰州大学举办第五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更新时间:2023-06-17 03:06:19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11月29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五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在城关校区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05室举办。沙龙邀请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文江副教授作为引言人,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晓灵教授、文学院郭茂全教授进行评议。沙龙由法学院陈海平副教授主持。

兰州大学举办第五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刘文江的引言围绕“谣言、辟谣与当代社会”这一主题,以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数据科学等不同学科为视角切入,从谣言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基本状况、谣言研究的学科渊源两个方面进行释题,对谣言的多学科定义、谣言与信息化生存、谣言与共同体、谣言传播与信息挖掘、谣言与预言、谣言与神话思维、谣言的归宿、谣言的娱乐性、辟谣的原理、谣言与未来社会等十个问题做了简明梳理,最终指向“未来社会由于信息的大规模、高速流动而产生的自反性危机”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展开跨学科讨论。

三位评议人分别对刘文江的引言进行了跨学科视域上深入细致的点评。张美宏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出发,以大量文献为例说明古代的“谣”“谚”、谶语、谶纬都可以从知识论角度看成是古代不同知识的分层,它们“无主名”的言说,或者说用隐喻作为表达方式,是传统社会的中下阶层在进行话语“动员”时避免负责任的方式。他并对谣言在历史中的流传问题展开论述,从态度出发对刘文江提出的谣言传播中的“相信性”(信以为真的心理)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学层面的补充。

李晓灵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关注当下谣言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和治理机制,对谣言研究在法学、民俗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做了跨学科意义上的说明。他重点关注报告中谣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也从新闻学的角度分析了谣言的“新奇性”问题,认为这是吸引接受者的重要原因。李晓灵引用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论断,认为不同媒介中谣言表现不同,应该在研究中加以区分。

郭茂全从谣言的真伪、谣言大众传播的定量特征、谣言的功能三个问题出发与在座师生进行讨论互动。他认为,真实性是我们理解世界稳固的本质,因此这是判断谣言的“第一性”原则。从谣言在社会中的传播看,所谓谣言的“预言性”,其实是“真实的碎片”在传播。谣言和艺术作品的“相信性”也有不同。前者是“先真后假”,人们先相信再否定;后者是“先假后真”,在假定性的基础上产生了真实性,并被人相信。

主持人陈海平也从对谣言的法律治理、网络谣言的“回音壁”现象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度讨论。

辟谣是在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家认为,除了公共领域真相的发布,还应该注重社会个体自身德行、义理、智识的提升。尤其在信息膨胀的背景下,信息接受者的媒介素养、判断力和识别能力都应自我提升,这也是当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本次沙龙还吸引了管理学、历史学、国际政治等学科背景的硕士生、博士生参与讨论。来自国际政治专业的同学提出,可否从今天的议题延伸至国际关系研究中“塔西佗陷阱”。来自文学院的同学则提出“社会叙事”和“神话原型”之间关系的问题,认为有些谣言塑造的形象实际上代代流传,体现了“原型的再生产”现象。师生之间的研讨虽未有定论,但大家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形成了跨学科知识碰撞的张力。

尽管由于疫情的原因,沙龙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在人数上“限流”,但讨论内容广泛深入,话题跨越性强,推进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学术视野、为提升学术水平创造了平台,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