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吉林高考 > 正文

长春财经学院新生入学考试科目,大一新生转专业相关规定

更新时间:2023-06-09 11:22:27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转专业的基本规定如下:
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进校后,符合条件的可转专业(系)。
(一)申请转专业(系)的条件: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二)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转专业:1、新生入学未满一年者;2、二年级及以上者;3、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者;4、艺术类、体育类考生,跨文、理科类别转专业者;5、跨高考录取批次转专业者;6、已办理试读手续者;7、曾转专业或转学者;8、专科升入本科者。
转专业需要考试,也需要看大一的成绩。由于想转的人很多,因此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大学转专业一般是第一年成绩在班级的前10%,可以从理科转到文科,不可以从文到理科,需要向学员提出申请,再由接受学院审批转交教务中心等一系列程序,还要面试,总之只要你足够优秀就可以转专业,我们班级就有转过来的,自己学院之间转的话容易一些,因为这涉及到另外一个学院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本学院就好办多了。

长春财经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于2000年5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4年1月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长春财经学院。
自建校以来,学校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2000年至2004年的初始创建时期,属于吉林财经大学的二级学院;二是以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至2012年的基础建设,积累发展经验时期;三是2013年以来的提升品质、内涵发展时期,以转设成功为标志,学校进入“弯道超车”的发展阶段。
学校位于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现有教师532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592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948.42万元。
学校设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9个学院,3个教学部。开设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税收学、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日语共2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工学5个学科门类。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2013年正值学校处于关键发展时期,随着以李树峰为董事长的新一任领导班子履职,秉持“博学厚德、自强不息”的校训,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师生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进而提出了“一、三、五、十、百”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落实了“立德树人”任务,理清了发展思路。
学校成功转设之后,学校重新审视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夯实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内涵建设,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学校围绕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应用型的学校类型定位,将学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从而确定了办学思路,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师生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培育积淀办学特色;坚持依法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正确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学校的顶层设计,确定了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在“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下,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教学实体作用。积极培育学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通过以“六个养成”为目标,以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完善了“一、二、三、四、五”的德育工作体系。以“我爱国、我爱校、我文明、我诚信”为主题,实施“青马工程”、“文明修身工程”、“诚信感恩工程”、“典型引领工程”,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创新、奉献、诚信”的精神品格。
创新优化体制机制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驾驭全局,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科学民主决策,突出校长基本职责及行政管理权限,突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工会、教代会、女工委组织健全,教职工民主管理、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将各教学单位由系改为学院,下设系管辖相关专业,落实了校、院(部)二级管理体制,权责明晰,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一委、两室、三督导”的监控及评价组织机构,建立了“一主、四辅、五条线”的循环提升运行模式,完善了由监控目标、监控主体、监控手段、信息反馈等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