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大学教育 > 正文

第十一届“澳大利亚文学周”在北京大学举行(一)

更新时间:2023-06-18 15:57:57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2018年3月16日,第十一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以“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亚文学”为主题,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五层会议厅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协办。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Richard Flanagan)和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得主亚历克西斯?赖特(Alexis Wright)两位著名的澳大利亚小说家应邀出席,前者的代表作是《幽径适北》(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后者的力作是《卡彭塔利亚湾》(Carpentaria)。

本次文学周的活动由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刘树森教授担任总策划并致开幕词。他指出,在过去的十年,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通力合作,坚持举办文学周活动,使得包括《辛德勒名单》的作者托马斯?肯尼利在内的数十位著名澳大利亚文学家前来北京大学访问,与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的发展。另外,他强调,举办文学周的主要原因是相信这种文化交流可以让中国与澳大利亚以及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也是中澳双边关系的一块重要基石。2018年正值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澳大利亚文学周”也成为校庆的一个组成部分。

刘树森教授致辞

此后,刘树森教授一一介绍了莅临本次活动的国内外嘉宾,著名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和亚历克西斯?赖特、资深翻译家李尧教授、迪肯大学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北京大学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格雷格?麦卡锡(Greg McCarthy)、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敬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先教授与孙雅德教授(June Senyard)、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老师,以及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骨干成员赵白生教授、秘书刘红中副教授、张华副教授等。著名华裔澳大利亚画家周小平先生也莅临参加了本次活动。

文学周活动现场

刘树森教授还向各位来宾以及现场听众传达了北京大学校级文科资深教授、北大澳研中心创始主任胡壮麟教授的致意,并宣布2018年度胡壮麟杰出翻译奖开始接受申请。胡壮麟教授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为了向胡壮麟教授致以敬意,5月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设立以其姓名冠名的杰出翻译奖,以此鼓励和促进国内与澳大利亚研究相关的中文翻译。该奖项每年评选和颁奖一次,授予在澳大利亚著作中文翻译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或译者。

本次澳大利亚文学周的活动正式启动。首先,作家与学者的深度对话围绕澳大利亚文学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关系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赖特较为稳重沉静,言简意赅,还明显带有原住民特有的口音;弗兰纳根最初貌似不善言语,但情绪被调动之后便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话的环节,王敬慧教授作为嘉宾主持首先向赖特提出了四个问题,涉及赖特的创作及其作品在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意义等内容,包括:中国读者为什么要阅读澳大利亚文学、基督教信仰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在原住民保留地是否可以建教堂,以及她想通过《卡彭塔利亚湾》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赖特表示,看到她的作品的译作出现在中国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也很难相信自己的小说正在被译成各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出版发行,参与到全世界关于原住民文学的对话中。她认为,澳大利亚文学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澳大利亚文学非常有趣,别具魅力。澳大利亚正变得愈发多元化,一批真正懂澳大利亚、同情澳大利亚的作家都在写作。他们理解澳大利亚人本来的模样,也了解他们想成为的模样。

王敬慧教授与亚历克西斯?赖特对话

关于基督教文明与土著文明冲突的问题,赖特回答说:原住民与土地之间有一种精神联系和精神法则,她的族人心胸开阔,愿意去融合两种文明的力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原住民没有自治的政府,他们并没有权力决定基督徒能否在保留地建教堂。对于《卡彭塔利亚湾》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个问题,赖特表示,她希望《卡彭塔利亚湾》中的描写能够尽可能地忠实于她的国家和她的故乡。她力求塑造有强烈个性的人物:“我的族人是非常坚强的,所以我想让书中的人物显示出那种力量。其他人物也是坚强的化身,如诺姆?凡特姆、埃利亚斯?史密斯等。我们族人的力量来自过去,它将驶向未来。” 赖特的回答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