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数据相关 > 正文

临汾经济排名及人均GDP数据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04 13:53:33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2018临汾经济排名及人均GDP数据还未公布,以下是现编整理的2017临汾经济排名及人均GDP数据,请参考!

2017年,临汾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按照“345”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以供改和综改为主线,着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坚持把污染治理作为全市“头号工程”,顶住经济下行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转型发展全面推进。与此同时,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全力攻坚。

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增速从二季度走出困难时期,到上半年稳步回升,再到前三季度步入合理区间,全年实现稳步增长。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为三年来最好水平,好于预期目标。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4.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1.2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4.2亿元,同比增长8.6%。

(一)粮食产量再获丰收,畜牧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52.12亿斤,同比下降2.7%,是仅次于2014年和2016年的第三个高产年份。其中,小麦产量19.87亿斤,下降3.4%;小麦亩产再创历史新高,达673斤,增长3.0%;秋粮产量32.25亿斤,同比下降2.3%。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14.8万吨,同比增长6.9%。其中猪肉产量10.6万吨,增长3.5%;牛肉产量0.6万吨,增长14.2%;羊肉产量0.9万吨,增长1.6%;禽肉产量2.7万吨,增长25.5%。

(二)工业经济爬坡上行,稳中求进好于上年。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在环保治理的影响下低位开局,一季度同比下降10.9%;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常生产,奋力赶超,上半年累计增速转负为正,同比增长1.6%;三季度继续回升,累计增速提高到4.4%;四季度随着采暖季的到来,我市铁腕治污,停限产企业明显增多,10月、11月同比降幅较高,12月止跌回升,全年完成增加值413.0亿元,实现了1.0%的正增长,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争先进位,持续回升好于预期。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9亿元,按过渡性新口径计算,同比增长6.9%,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加快3.3和12.8个百分点,好于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分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44.8亿元,下降10.5%;第二产业完成230.4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303.7亿元,增长2.5%。

(四)消费品市场稳步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653.1亿元,同比增长7.2%,好于全年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7.3%、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2%,呈稳中向好态势。

(五)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上下着力打造“中国根?黄河魂”品牌,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截止到12月末,全市旅游总收入完成484.5亿元,同比增长30%;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52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0.5%;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40688人,同比增长6.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85.6万美元,同比增长6.1%。

(六)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13.7亿元,比年初增加174.7亿元,增长8.2%;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59.8亿元,比年初增加75.7亿元,增长6.4%。从贷款情况看,住户贷款374.4亿元,比年初增长15.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85.4亿元,比年初增长2.8%。

(七)CPI温和上涨,PPI涨势趋稳。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涨幅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高0.2和0.5个百分点,比2016年低0.1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工业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全年上涨28.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从涨幅走势看,呈“冲高回落”态势,3月末达到38.3%的高点后逐月回落,7月份再度逐月走高,11月、12月回落。

二、 转型发展全面推进

今年以来,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新动能加速集聚,转型动力不断加强;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人民福祉不断改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1.“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收效明显。2017年,全市压减钢铁产能170万吨、煤炭产能420万吨,原煤、钢材产能利用率分别达75%和80%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3.0%,商品房去库存消化周期同比缩短3.8个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降低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0.4亿元,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1.36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5倍。

2.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2017年,全市服务业占比46.5%,超二产0.2个百分点,增长8.6%,增速分别快于一产和二产5.5和5.6个百分点,快于同期2.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高于二产(25.4%)44.8个百分点。二是非煤产业支撑作用突出。2017年,全市非煤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6%,非煤工业同比增长2.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分别为4.2%、4.3%、0.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1.0、0.1个百分点。

3.提质增效态势良好。从宏观绩效看,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且税收收入占比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43.0%,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0%,比上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质量变好。从微观绩效看,大部分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创近七年来最好水平。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6.4亿元,增长25.0%,实现利润91.5亿元,同比增加97.1亿元,为2011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6.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二)新动能加速集聚,转型动力不断增强

1.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63.8亿元,同比增长13.1%;高技术产业投资33.9亿元,增长38.4%,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3.4%。

2.新动能成增长主引擎。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55.1%、63.9%、46.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1.8、2.1和0.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3.新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51.9%。

4.“双创”驱动添活力2017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8414户,同比增加7504户,增长24.3%。设立“市长创新奖”,为16家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发放奖金300万元。截止2017年底,全市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

5.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成功开行4趟中欧班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16.7亿元,同比增长34.5%。

(三)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人民福祉不断改善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8.7%,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5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7%。

1.生态环境变优。按照省委闯出环保“临汾品牌”的要求,大力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冬防”以来,市区空气综合质量指数、SO2、PM2.5、PM10浓度等四指标降幅均为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Ⅲ类水体比例12.5%,达到省考核要求,劣Ⅴ类水体比例37.5%,超过省考核要求。最近,我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核查,12月29日环保部解除了对我市的环境限批。

2.基础设施改善。全面启动了《临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7-2035)》《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国省道改建、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完善提质、大水网建设、电网建设等工程,实施了总投资82.5亿元,当年投资54.9亿元的40项城建工程项目,已开工18项,完工8项,完成投资12.7亿元。特别是迎宾大道与滨河东路立交桥、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景观大道立交桥竣工通车,强化了市区道路辐射能力,构建了立体化、便捷化的交通体系。

3.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3148人,同比增加189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1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3%,控制在4.2%的目标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14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57489人,同比增加6718人,完成全年目标122.3%。

三、回升基础有待加强

(一)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不牢固

1.受环境治理影响较大。受我市特殊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影响,冬季极易发生雾霾天气,环境治理成为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017年,受环境治理影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下降10.9%,四季度下降12.7%。若剔除环境治理因素影响,全市全年工业和GDP增速均在9%以上,好于全国、全省7%左右的水平。

2.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我市产业结构较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强。2017年,全市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企业个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三;从增加值看,占全市工业的比重89.1%。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旦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下滑,全市工业经济就会出现明显的下行。

(二)新动能体量较小,“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2017年,全市代表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虽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发展水平、拉动力较强,但从占比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仅为4.2%、0.8%和4.3%,剔除交叉因素,新动能产业占全市的比重仅能达到5.0%左右,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小马拉大车”,亟待快速成长。

(三)服务业发展不足,占比低于全国全省。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2017年达到46.5%,但仍低于全国(51.6%)、全省(53.5%)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四)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虽有研发机构40余家,但是与全国、全省比较,创新实力整体偏弱,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限。从统计数据看,我市规模工业的研发资金投入量少,缺乏创新活力。2017年,我市规模工业研发资金为4.09亿元,占GDP比重仅0.34%,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四、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走出困境加快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目标,深入实施“345”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经济运行监测为抓手,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工业方面,一是重点监测企业的入库和退库,扶持加大跟踪协调服务力度,继续抓好入企服务;二是确保重点企业平稳运行。三是支持引导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更新换代步伐,加大对传统行业中新技术转化、新增生产线、产业链延伸的投资。投资方面,做好对全市“五十百千”转型项目的监测和推进工作;着力提高5000万元以上项目比重,加强重大项目的争取和立项;狠抓项目前期推进,加快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积极引导PPP和民间投资的发展。

(二)以供改和综改为主线,全面推动产业转型。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动煤与非煤耦合互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以抓企业的办法抓农业,以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组织产业化、营销网络化。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围绕构建“4+6+N”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的新兴产业集群,坚持扬长补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遥感遥控、空间科技、通用航空等前沿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体制改革步伐,抓好基础设施、精品路线和景区建设,加强宣传推介,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

(三)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增长。坚持“淘汰落后、发展先进、优化结构”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去产能。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要因地施策,把房地产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要在减税、降费上继续加大力度,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从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四)以科技创新,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太原理工等院校合作项目落地。实施科技创新短板补齐工程,大力推进“双创”工作,优化人才发展战略,持续用好“市长创新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平阳工匠”。

(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开放活市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及京津冀、环渤海、黄河金三角等区域合作交流,充分依托优势,用好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区招商、以情招商和以县招商五大招商模式,打造我市对外开放的更高平台,推进我市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