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6-16 12:39:22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1】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市委书记;1991年8月后,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2008年1月退休。

作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王伯祥同志工作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200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王伯祥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26日,中共潍坊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29日,中共寿光市委做出《关于深入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王伯祥同志作了《牢记党的宗旨永怀为民之心》的发言。

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同志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他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王伯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群众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平衡问题,王伯祥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胆提出了突破北部的战略,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同志主持论证上马了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伯祥同志工作中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事争一流的创业精神,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凡是看准了的事情、决定了的事项,就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年寿北开发会战号角吹响后,王伯祥同志在窝棚里一住就是40多天,与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中间没回过一次家,带领20万民工与恶劣的大自然展开了不屈的抗争。当在会议通报中听到寿光工业在潍坊市县市区中列倒数第三时,他忧心如焚、如坐针毡,当即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税务、银行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企业逐一看了个遍,仔细地听汇报、看厂房,认真地查数据、找问题,又马不停蹄地带队到工业强县考察,最终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根治良方。在他任县委书记期间,全县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

王伯祥同志具有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始终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他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觉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视人民群众为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把心系群众、造福群众作为人生价值取向,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镜子”。担任寿光县委书记的多年中,王伯祥同志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下基层都是在机关食堂吃便饭,从不允许超标准接待。对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视同仁,对任何人不开后门,带头端正党风,狠刹歪风邪气。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穿着布鞋、绾着裤腿,行走在田间地头,盘坐在群众炕头,是王伯祥同志至今深刻印记在寿光人民记忆中的形象。他担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时间,一直住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4间平房里,1991年他提拔担任潍坊市副市长搬家时,全部家当只装了一辆130卡车,让前来送行的干部群众感动不已,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18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人、许多事,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可有一个人,在离开岗位18年之后,当地的群众还常常想念他。

他叫王伯祥,1986年5月至1991年10月,任第15任山东省寿光县县委书记。

任上五年半,他巧思苦干,带领干部群众,把曾经大白菜成灾的寿光变成“中国蔬菜之都”,把穷呵呵的寿光汉变成了万元户。

今天,不管哪个村庄,只要听说“伯祥书记”来了,认识的,不认识的,村民们都想和他唠上两句,有的只是为了握个手、递支烟。

用寿光人的话说,日子会流走,但那个坐在炕头、蹲在地头,一头钻进大棚里、一脚踩进北大洼泥泞里,把父老乡亲捧上手心子里、暖在心窝子里的“伯祥书记”,他们会记一辈子。

市场经济的嫩芽在这里抽出

1986年,王伯祥接任寿光县委书记。新老交接,老书记李汉三握着王伯祥的手,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撑起寿光这个家!”

王伯祥三夜未眠:这个百万人的“家”,我撑得起来吗?

第三天拂晓,这个寿北盐碱地长大的汉子,终于备好了实打实的“三把火”:南抓菜、粮、果,北抓盐、棉、虾,始终不懈抓企业。标准只有一个: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

王伯祥在大会上表态:“这‘三把火’绝不是炫耀之火,装样之火,讨好领导、糊弄百姓之火。我想使它成为除穷之火、富裕之火、希望之火。我们要用这‘三把火’,烧出寿光美好的明天!”

回到家里,他继续琢磨:“当前,最先要抓的是蔬菜。”

闻听此言,妻子侯爱英一下子搁不住劲儿了:“我们娘儿几个吃大白菜事倒小,如果全县落到那步田地,你这当书记的负不起责任哪!”

那是1983年,全县种大白菜。当一车车大白菜在深秋中排成长龙时,人们傻眼了??一个小小的寿光,怎么消化得了啊!粗粗一算,全县烂掉白菜2500万公斤。下班路上,心中不忍的王伯祥,从一位正在流泪的老大爷那里买了一整车白菜。

这年,一家人吃了一冬天白菜。

菜这东西,卖得了是钱,卖不了不如一堆草。王伯祥知道,白菜悲剧的根源,在于没有市场。

寿光南部地肥水沃,种菜历史源远流长。清康熙年间,寿光蔬菜已有40个品种,其中30个延续至今。即使在“以粮为纲”“割尾巴”的年代,就算偷偷摸摸,寿光人也从没丢掉老本行。

从那个冬天开始,王伯祥的算盘再没闲过:全县要吃菜不说,寿光北边还有“阔邻居”??胜利油田的30万员工,济南、北京、上海……大城市的人哪天离得了蔬菜,不然,“菜篮子”工程怎么会摆上*的会议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菜农再也经不住折腾了,要干,就得稳扎稳打!

一场县领导参加的“论证会”很快举行,意见迅速统一:发展蔬菜,关键在于培育市场,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菜地的银子想怎么捡,就怎么捡。

那可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的1986年。“市场”?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点让人胆战心惊。

千槌打锣,一锤定音。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烟屁股:“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

年底,一纸《关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意见》发往全县。

市场经济的幼苗,在寿光这片土地上抽出第一尖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