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历史上名人有张骞、李郃、李固、杨乾运、李法、岳震川、刘长海、张羽、褒姒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汉中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李郃:
李郃,字孟节,东汉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人, 其父李颉,精通经学,做过博士。李郃先随父亲學習,后又人太学研经籍,通晓《五经》,擅长《河图》、《洛书》、风星之术。他为人质朴,不善于显示自己的才学,在当时不为人们所了解。 汉和帝时为汉中户曹史,后来逐步升迁至尚书令、太常、司空、司徒,是东汉中期名臣李固的父亲。
李固:
李固,字子坚。汉中城固(今属陕西) 人,东汉中期名臣,司徒李郃之子。年轻时便博览古今、学识渊博,屡次不受辟命。后被大将军梁冀任命为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息两地的叛乱,之后对朝廷屡有谏言。历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顺帝驾崩后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最后遭梁冀诬告杀害。
杨乾运:
杨乾运,字玄邈,傥城郡兴势县(今陕西省洋县)人,氐族。北魏到西魏时期大臣,北齐安康太守杨天兴之子。
年少雄武,起家梁州主簿。孝昌初年,迁安康郡守。大统初年,兵败入仕梁朝,得到梁武帝信任,累拜梁州刺史、万春县公。暗通西魏,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梁州刺史,封安康郡公。在西魏大将军尉迟迥攻破成都后,杨乾运率众投降。
西魏废帝三年,入朝觐见,礼遇隆渥。后卒于长安,赠大将军、直巴集三州刺史、右仆射。
李法:
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人。博通群书,性格刚直而有节。汉和帝永元九年(98),应贤良方正对策,授博士,升为侍中,光禄大夫。一年多,上疏认为朝政苛碎,违背永、建初年间旧例;宦官权势太重,后妃宠幸太多,又讥史官记事不实在,后世有识之士,寻功计德,必不明信。因犯了失旨罪,下交有司法办,免职成为庶人。回到乡里,关起门来自守。老友儒生时有问候的,言谈之余,问他不合上意的缘由,法不曾回答。友人坚决问他,法回答道:“鄙贱之人可以和他侍君吗?如果担心失误,谄佞的行为将无所不至。孟子说过:‘仁者好比射箭,必须身子站正尔后发箭。发而不中,不必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反求于自己罢了。’”在家八年,征拜为议郎,谏议大夫,正言极辞,不改老毛病。后来出去做汝南太守,政治很有名望。后来回到乡里,死于家中。
岳震川:
岳震川,字仲干,又字一山,别号韵秋,洋县谢村镇东韩村人。 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内阁侍读中书,以“亲老不图仕进”,三次乞请回原籍奉养双亲。嘉庆十二年(1807)秋,震川携皇帝特旨赏赐的葛衣一件,辞京返家。
遗著有《赐葛堂文集》、《倚松寓舍杂诗》等。清及民国所编《洋县志》、《汉南续修郡志》收录其诗文多篇。
刘长海:
刘长海,宁羌上清河牌人(今宁强太阳岭乡),出身贫苦,系红帮大爷,曾任乡约。高鼻深目,性格豪放,讲义气,善打猎,无视洋人威胁,痛恨封建礼法,敢作敢为,因此官府诬称其为“刘野人”。
张羽:
张羽,明代廉吏,南郑(今汉中市)人。武宗初年(1506),宦官刘瑾曾以同乡之谊笼络张羽。张羽不为利禄所动,洁身自爱,不为虎作伥。 尔后张羽出仕山东巡按,对地方民情据实上报。武宗批阅其奏章,大为赞赏,说:“真是一位出色的御史!”于是命他出守广(府治在今河北省永县)。张羽到任后,关心教育事业,建漳州书院。他也关怀当地人民的生活,带领群众开垦农田数万顷,并动员民工建闸通水,深受百姓爱戴。 后,张羽被提升为山东参政。在任职期间,由于当地巡抚不恤军士,引起众军作乱。张羽奋不顾身,冲入乱军中,晓以大义。众军敬畏其公正清廉,乱遂息。其后升为江西廉使(其职责为巡察吏治)和贵州布政史,对地方官隐匿公款不报之事尽数查清,积功升任大理卿。他执法公正,释免无辜、活命者不下数百。后升工部侍郎,在扩修国学、督修皇陵中克尽厥职,不但建筑物修得壮丽坚固,且节省国库开支不下亿万。 张羽一生历官30年,清廉节俭,一贫如洗,一心为国为民。
褒姒:
褒姒,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王姬宜臼的后母。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二、汉中的历史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置秦州及70多个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四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42)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其与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0)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1913年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县,共25属县。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
2002年,成立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南郑经济开发区和汉台经济开发区合并)。
2003年年底,汉中市辖11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
2011年,撤并乡镇46个。由撤并前的22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
2015年6月乡建制在汉中消失。全市辖152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
2017年 ,南郑撤县设区,增设中所营街道办事处。
2020年年末,全市辖152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有1894个行政村,293个城镇社区
三、汉中历史遗迹和文化
一、汉中历史沿革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岭山脉与巴山之间,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中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建县,名为“南郑县”,自此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边疆城市。在秦朝时期,汉中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地,为秦朝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中在历史上也曾是蜀汉的重要基地,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必经之路。在明朝时期,汉中成为了“湖广填四川”的重要移民地,为四川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汉中古代文化遗址
汉中市拥有众多古代文化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岗寺遗址”。该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是陕西省境内最完整的古代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植物种子等文物,这些文物表明了汉中古代人类的生产力和文化水。此外,在汉中市还发现了许多古代城址和墓葬,如“城固故城”、“张家山墓群”等,这些遗址和墓葬为研究汉中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汉中古代建筑与雕刻
汉中市有许多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珍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魏壁画馆”。该馆位于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收藏了大量汉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刻,如《麒麟祥瑞图》、《云龙图》等。这些壁画和雕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汉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在汉中市还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雕刻作品,如“略阳明城墙”、“留坝张良庙”等。
四、汉中古代壁画与雕塑
汉中市的古代壁画和雕塑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中市出土了大量古代壁画和雕塑作品,如“洋县马融墓”出土的《车马出行图》、《狩猎图》等。这些壁画和雕塑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内容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汉中古代人类的艺术水和审美观念。
五、汉中古代书法与绘画
汉中市的古代书法和绘画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中市出土了大量古代书法和绘画作品,如“城固出土的《郑子真宅记》碑”、“洋县出土的《幽兰图》”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的珍品。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汉中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水。
六、汉中民俗文化
汉中市的民俗文化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如山歌、民歌、舞蹈、说唱等。这些表演形式以其生动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汉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表演形式也反映了汉中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
七、汉中美食文化
汉中市的美食文化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市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传统,如热面皮、菜豆腐、腊肉、腊肠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成为了汉中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美食也反映了汉中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惯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