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动态新闻 > 正文

乌鲁木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更新时间:2024-01-18 11:25:31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乌鲁木齐历史上名人有张汤、苏武、李密、杜如晦、阎立本、邹应龙、牛增儒、杜牧、鱼玄机、王昌龄、李白、杜甫、颜真卿、韦应物、纪晓岚、尼格买提、玉米提、佟丽娅、李亚鹏、王学兵、陈建斌、王希维、肖开提、刘丽娜、阿尔法、杜峰、马精武、阿迪力、克里木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乌鲁木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一、乌鲁木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一、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乌孙公主

乌孙公主刘细君(?—前1),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秦琵琶”。

三、郑吉

郑吉(?—前49年),会稽(今江苏吴县)人,西汉将领。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汉宣帝时,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发西域诸国兵攻车师有功,升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惮率万余人归汉,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五万人将他迎降。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罢。郑吉因功为安远侯,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郑吉被任命为西域第一任都护,故《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四、班超

班超(32年—1),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五、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

六、法显

法显(334年—4),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早在3,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七、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世居鲁克沁地方。是清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维吾尔族的民族英雄。额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左宗棠

左宗棠(18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九、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她天资聪颖、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位才华出众的奇女子,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经过她整理、规范后的音乐。

十、阿凡提

阿凡提,又译阿方提,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中国新疆伊斯兰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穷苦人民、阻止权贵剥削穷苦人民、阻止蒙古继续西进。在中亚西亚和新疆的传说中,他被称作叫做阿凡提;西亚地带为纳西尔丁或纳塞尔丁。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二、乌鲁木齐的历史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三、乌鲁木齐历史遗迹和文化

乌鲁木齐的历史印记

乌鲁木齐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曾是多个文明的交流之地。通过对乌鲁木齐历史的追溯,我们可以窥见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过往,以及历史留下的建筑、文物,它们如何交织出乌鲁木齐独特的文化底蕴。

文化多元的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一个融汇多元文化的城市。维吾尔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本节将深入剖析乌鲁木齐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各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融合与传承。

大自然的馈赠: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

乌鲁木齐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更享有大自然的馈赠。雄伟的天山山脉、湛蓝的天空、宽广的草原,构成了乌鲁木齐特有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眼睛的盛宴,更是城市生活中一份宝贵的资源。本节将深入揭示乌鲁木齐的自然之美,以及城市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乌鲁木齐:城市的崛起

随着时光的推移,乌鲁木齐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崛起。现代化的建设、科技的发展,使得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对乌鲁木齐现代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在不断进步中保留着自己的独特魅力,而这也是乌鲁木齐美丽的又一方面。

乌鲁木齐美丽的背后:社会发展与人文

关怀

城市的美丽不仅仅取决于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更在于社会的和谐与人文的关怀。乌鲁木齐在这方面表现突出,通过一系列社会项目和文化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本节将深入研究乌鲁木齐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揭示这座城市美丽的背后。

经济繁荣:城市的腾飞

乌鲁木齐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新疆经济的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乌鲁木齐不仅连接了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还成为了一座国际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等,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类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乌鲁木齐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城市的智慧之举

乌鲁木齐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推动科技研发,引进高科技产业,为城市注入了新的动力。智慧城市建设在乌鲁木齐得到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种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为乌鲁木齐的美丽增色不少。

教育兴盛:培养未来之花

一个城市的美丽,离不开教育的兴盛。乌鲁木齐以其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使得乌鲁木齐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同时,城市还致力于提高教育的普及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希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