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工作报告 > 正文

2020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全文解读(三)

更新时间:2023-08-17 13:49:38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境再保险试点,推进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扩大保税展示和保税交易试点范围。创新开发区与周边镇联动发展机制。深入实施教育、卫生领域的人才流动激励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任期契约管理全覆盖,统筹推进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评价的第三方评估体系,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服务。

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强化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促进信用产品推广使用,推动建立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

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全球投资贸易网络,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关检合作和区域通关合作机制,建设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推广外商投资管理新模式,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合作交流,更好服务全国。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科技前瞻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积极支持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培育创新源泉。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放宽对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限制,突破商事登记、无形资产交易等方面的制度性瓶颈,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联动机制。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实施创新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外资研发中心融入本地创新网络,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公共技术采购等一批普惠性政策。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科研院所分类管理体制,培育发展社会化科技创新组织。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鼓励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优化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科学中心,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优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机构发展支持政策,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张江示范区布局,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集聚区和特色基地。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发展创新文化(300336,股吧),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向全市域覆盖。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示范应用。强化信息安全,基本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

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等各类人才。落实国家和本市各类人才计划,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集聚更多的企业家和领军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市场化配置,建立科技人才企事业单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市场。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扩大股权激励试点范围,建立职务发明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着力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产业高端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促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保险交易所、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等功能性机构落地,推动ETF期权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私募、保险等领域的创新试点,支持互联网金融、并购金融等健康发展,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优化邮轮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市场,完善贸易平台功能,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落实扩大消费政策措施,促进传统商业转型,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制定实施政府采购、资金支持、人才落户等“四新”经济发展政策,推动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服务、旅游会展、健康养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能效、质量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800项左右。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等区域转型发展,探索科技创新、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等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建设。

加快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开工建设8号线三期、15号线、18号线等88公里轨道交通线,推动在建的128公里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建成11号线迪士尼段、12号线西段、13号线部分区段,新增运营线路40公里。加快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北横通道、沿江通道、沪通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建成嘉闵高架部分区段等项目。基本建成世博园区央企总部集聚区和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主体项目,做好迪士尼乐园及配套项目建设和运营准备,加快临港地区和前滩、徐汇滨江等区域开发建设,全面推进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

(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事业五大体系,努力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入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继续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在特定行业就业,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的规模。健全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加强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高养老金水平,稳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扩大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新增7000张公办养老床位,新建4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支撑,新增50家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健全养老服务梯度补贴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鼓励政策,实施养老护理队伍建设规划,完善需求评估和行业监管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1.5万套,基本建成10万套,健全保障性住房供应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5万平方米,推进郊区城镇旧区改造,继续开展城中村改造。改造20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90万户老旧小区供电设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