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今日资讯 > 正文

2019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详细解读

更新时间:2023-06-19 13:59:45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一、新版《测评体系》的基本情况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定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县或县级市,是培育和践行*的排头兵。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如何评选表彰: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依据《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从县级提名城市中经测评产生。《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构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由7个测评项目、58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构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附件:《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设附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共30条。对出现负面清单所列问题的县市,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罚扣测评分数、停止提名城市资格、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1年、取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惩戒办法。《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适用期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适用于20*-20*年创建周期,内容保持稳定,与之配套的《全国文明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细化指标要求,明确测评方法。

二、《测评体系》内容解读

(一)理想信念建设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最新发布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理想信念建设被摆在首要位置加以考核,体现了中央对在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共同了解理想信念建设这一测评项目的相关内容。

作为新测评体系中的首个测评项目,理想信念建设包括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4项测评指标,下设7项测评内容,20个测评标准,其中学习宣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被首次列入测评体系,要求创建城市深入开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

另外培育和践行*这一测评项目,仍将是测评组实地考察的重点指标,相比旧的测评体系,新体系更加注重*的深化推广普及、融入日常生活,新增加了开展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规则、团体章程等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完善道德模范帮扶礼遇制度,加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开展文化界、体育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及企业家“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等多个测评标准。

(二)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新时期县级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对乡风文明建设都有哪些具体要求。

新的测评体系中乡风文明建设下设党风政风引领、弘扬法治精神、社风民风建设、网上精神文明建设4项测评指标,10项测评内容,21个测评标准。这项指标凸显了*在县级城市,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赋予的新的内涵。

其中党风政风引领将重点对党风廉政、政务行为规范、基层党群组织建设进行测评考核,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反腐倡廉制度化和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等成为反映创建城市党风政风是否优良的硬性指标。

弘扬法治精神这项指标将重点对全民普法教育进行测评,要求创建城市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80%。

社风民风建设包括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社会责任意识4项测评内容,其中新体系对志愿服务的测评标准更加细化,要求创建城市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和支持率≥90%,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县城区常住人口比例≥5%,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70%,注册志愿者每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25个小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注册培训、活动运行、服务记录、回馈激励等机制。

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将主要对网络文明传播和网德建设工程进行测评,壮大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加强中国精神文明网地方联盟网站建设,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和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查处违法违规网站将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三)经济民生建设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新常态下,经济与民生建设齐头并进是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测评体系的第三个测评项目:经济民生建设。

经济民生建设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大测评指标,9项测评内容和20个测评标准。

按照测评要求,创建城市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省(区)同类城市平均水平。

同时创建城市还要为市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这一指标涉及到市政、法律、教育、卫生和体育等多个领域,并设立了严格的考核标准,比如要求创建城市拥有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6台,主次干道、商业街、街巷路面硬化,装灯率100%,亮灯率≥90%;要建立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协调机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制;要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信息公开制度,生均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700元,市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75%;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每千名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83人;每个街道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5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8平方米。

另外创建城市还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街道、乡镇统筹建设综合文化站,在社区、村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辖区内有面向社会的三级以上图书馆,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覆盖率100%。同时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并搭建多种载体支持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社会环境建设

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增强城市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让我们关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对社会环境建设的相关要求。

社会环境包括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乡环境面貌、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公共秩序五项测评指标,下设9项测评内容、20个测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测评组对这9项测评内容的数据采集,有8项是以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这在新测评体系中是最多的一个测评项目,足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重要程度。

按照测评体系要求,创建城市需要具备较高的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并建立减灾、防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要求在创建城市,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和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打击传销活动成效显著,并有效打击封建迷信和邪教、非法宗教组织活动。

在城乡环境方面,要求城市中心区域、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村居的环境卫生实行全域治理,农贸市场、餐饮小店、垃圾站点、棚户区以及公路、江河湖渠沿边沿线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盲区,实现农村垃圾“户投、村收、镇运、县市统一处理”。在社区倡导“垃圾减量分类”,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并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

另外窗口服务单位、公共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将继续作为暗访测评的重点,这需要广大市民真正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文明,以实际行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五)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测评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测评城市绿化和县域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两项指标,下设7项测评内容,8个测评标准。按照测评体系要求,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未出现黑臭水体,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以上,并按照国家规范划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且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辖区无劣于V类水体,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按照这一要求,创文明城市重点要围绕水环境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加快重点流域治理、镇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抓好烟尘扬尘、空气异味、黄标车淘汰、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等治理工作,持续优化环境质量,对于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确保达标排放,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推行油烟净化设施安装工作,杜绝露天烧烤和乱排油烟现象。

(六)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测评城乡统一要求市场建设,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三项指标,下设7项测评内容,13个测评标准。

按照测评体系要求,我们要根据上级政府的总体安排和配套措施,制定本行政区城市和建制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推动农牧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三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财政预算中列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社会保险参保计划完成率≥90%。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要打造优美环境,在农村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和旧村改造。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帮助治理农村面源污染。要传承中华美德,运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乡)、文明集市创建。要开展乡村文明旅游,实施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暂行管理办法》,建立游客不文明信息通报制度,开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游客恪守文明行为规范。

(七)长效常态机制建设

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广泛参与,创建的体制机制健全、后续管理办法得力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保障,让我们共同了解测评体系对长效常态机制创建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健全,首先是党委政府重视,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职尽责,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其次是文明委组织协调,文明委及其办公室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保障措施,负起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职责;文明委成员单位落实责任,群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群众要广泛参与,首先宣传动员要到位,各类媒体设有精神文明创建专题专栏,城乡公共场所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展示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群众要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规划、重要举措、所办实事等公开发布宣传,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创建活动的群众参与率>70%;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采取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查找存在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群众满意度调查要>80%。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扩大创建覆盖面,在机关、企事业、学校、社区、景区等普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并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文明委成员单位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动态管理,创建活动实现常态化,明确创建活动的工作标准、长效机制,制定文明创建工作负面清单,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文明创建评选表彰的淘汰退出机制。

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投入保障,创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加强基层创建工作力量,切实解决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实际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八)特色指标

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荣誉称号,每获得一项有效荣誉称号得1分,5项以上(包括5项)得5分,加分项目,是评选表彰年,中央文明办综合评定时在测评总成绩上所加分数。目前,我旗已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城市等国家级城市荣誉称号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