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今天资阳地震最新消息2018,资阳地震带分布高清图

更新时间:2023-08-16 21:41:02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为切实做好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加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市的综合减灾救灾能力,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及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遭受了干旱、风雹、洪涝、“4.20”芦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袭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各种灾难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抗灾救灾,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健全。地震监测体系基本建成。设置地震预警监测台站19个,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基本建成。基本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机制和“绿色通道”,建成资阳市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资阳市江河视频监测系统、基本建成资阳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健全气象服务森林防火工作机制,设立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5个,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预警与应急防控区域站建设,粮食、果蔬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二)灾害抵御抗击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时效平均提前6小时以上,有效率达81.2%,人工影响天气形成高炮、新型火箭和飞机联合立体作业体系,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农林物候期预报准确率“十二五”期间平均达到98%。投入15亿元的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投入17.91亿元,建设资阳市、县(区)水利信息化,雁江、简阳沱江干流资阳段防洪堤工程,县(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雁江区、安岳县山洪灾害防治等4个项目;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85座,整治河道22.4公里,新建堤防66.457公里。修订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全市280支应急扑火队,成功创建全市森林防火“三进六有”示范乡镇38个。出台了《资阳市地震应急预案》、《资阳市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2016?2020年)》,投入1000余万元,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6个,全市建成24个应急避难场所,64个救灾物资储备点,全面建立了救灾物资代储机制。
(三)灾害指挥救援机制不断完善。全市投入600余万元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演练经常性开展,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加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全市共有抢险队伍90多支,人数6000余人,军分区建立了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队伍,专群结合、军民结合的防汛抢险队伍已初步形成。建立了全面覆盖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市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挑战。一是综合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减灾救灾能力基础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现有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有待大力提升。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应急装备及救灾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足。二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增强。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急需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较薄弱,识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任务还很艰巨。
(二)发展机遇。一是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构建了通向灾区的多路径快速救灾救援通道,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的建设和完善,为灾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无线通讯、卫星应用、无人机、互联网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协调、监测预报预警、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能力,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决策、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依靠科技,依托全社会力量,全面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预防为主、依法应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为工作方针,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不断健全“省级统筹指导、市县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
四、“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目标
“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总体目标是:
(一)进一步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
(三)进一步健全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升级完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江河堤防工程体系、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
(四)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到“十三五”末,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粮食生产安全等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五)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到“十三五”末,建立健全火灾应急处置机制,推进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森林健康、工程治理、无公害防治等治理措施。
(六)进一步提升地震防震减灾能力。实行“监测、预防、救助”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优化“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科技支撑水平明显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5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县域地质灾害动态巡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对规模大、危害重、治理难度高、处于缓变或局部变形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业监测,将每年度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纳入监测预警网络,每处隐患点至少配备1名专职监测员。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分类防治,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排危除险工程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对水平。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加强市、县(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