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热点时事 > 正文

临海赛智教育网登录【官网入口】

更新时间:2023-06-18 21:07:40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赛智是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创新型教育实践项目,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Dr.CurtisDeBerg于2002年发起。下面是CN人才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海赛智教育网登录,欢迎阅读参考!~

  点击进入>>临海赛智教育网登录

相关阅读:

比赛规则

1.学校统一报名,仅限临海市小学学校报名。初赛与复赛在网上进行,但决赛需要在组委会指定的比赛场地

现场,请各位选手积极参与(模拟赛不记录成绩),初赛需在

限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各组别排名前列的选手可晋级复赛

5.大赛时间

线上全真模拟比赛线上初赛线上复赛决赛(现场)

2017年3月5日2017年3月12日2017年3月26日2017年4月16日

三年级上午9点至10点

四年级上午10点至11点

五年级下午2点至3点

六年级下午3点至4点三年级上午9点至10点

四年级上午10点至11点

五年级下午2点至3点

六年级下午3点至4点三年级上午9点至10点

四年级上午10点至11点

五年级下午2点至3点

六年级下午3点至4点(待定)

参赛选手须在以上时间段内完成比赛,答题时间为45分钟。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已将社交化、个性化、开放化、智能化等特点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数字校园为智慧校园所替代也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大部分高校正处于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的过渡期,数字校园已初步完成了教育信息大跨越,高校教育资源信息的集成与整合也已初步实现。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晚于智慧城市与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产生创造了较多的实现手段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以管理为支撑”,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与高校校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

(1)最大程度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集约化利用,从而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优化存储与良好组织。

(2)以“大数据”理念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推荐与挖掘,并由此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

(3)通过对高速多业务的网络体系加以应用,来实现及时传递各类数据与消息的目的,消除时空的限制。

(4)能够较为灵敏的对现实环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感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服务对象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5)真正意义上建设起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与科研空间,并将进一步建立具备有利于多模式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二、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一)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二)学习协作及社交网络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它已经成为了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还具有成本低廉、开放性强的优势,是高校大学生们展现个性、对社会实体关系进行维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方式之一。

(三)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

三、云计算与物联网

(一)云计算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设施层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及网络系统等重要硬件部分。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租用与虚拟硬件资源等服务,其中包括数据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等。智慧校园的中心是软件服务层,其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存在于该层次。在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应是物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及优势,智慧校园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创建和谐、智能、便捷、高校的校园环境。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生活、教学管理与安全防卫。

原道科技教育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原道科技教育积极应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原道科技教育全面考虑教学体系中每一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方案,包括教师智能终端,学生智能终端,智能路由器,教育软件系统。教师和学生通过同一系统下的终端,能够实现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借助一体化的教育软件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教育资源不均、把握每一个教育环节、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