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关于中国教育报万期特刊,见证发展

更新时间:2023-07-10 05:18:54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典型引领高扬改革旗帜

总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勇立教育改革前沿,以创新精神探索新鲜并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作经验。每每这时,中国教育报记者都会深入教育改革一线,挖掘各类工作典型,浓墨重彩宣传报道各地先进经验。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这些典型经验,引领着全国深入学习和推进改革的方向。

素质教育:但愿“片追”不再有

本报记者苏婷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绷紧了一根弦,这根弦的一头是学校,另一头是家长和社会。全国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冲击着基础教育,这在当时有一个专有名词“片追”。

“片追”之下,“只有上了大学才是人才”成了社会共识。殊不知,对于升学率的紧追不放,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重压,也让人才培养陷入重复教育的恶性循环,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4年,当时的湖南省汨罗市教委毅然作出决策,在全市范围内对重复教育、班级学额、学生年度留级率进行全面整顿,实行单方面“裁军”。也是在这一年,汨罗出现了第一所由当时条件最好的中学改制而成的职业高中。之后,汨罗又举全市之力,办起了财贸、卫生、工业等多所职业高中。

一方面是“三控制”,另一方面是发展职业教育,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棋局”由此铺开。汨罗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督导独特的督政功能,使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和为教育发展办实事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

及至1996年,汨罗当地的教育人通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奋力走出“片追”怪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成才之路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

1996年5月,我踏上了汨罗的土地,探访该市走得并不平坦的素质教育之路。虽然因采访行程紧迫,想象中的风景和遗迹都与我没有“擦身”便过了,但时至今日,当年在汨罗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当地教育者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勇气和魄力,仍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咬定青山不放松》,由手稿变成铅字,基础教育改革的汨罗经验由此推向全国。汨罗城内热闹非凡,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挤满了当地大大小小的旅店。虽已是远去20多年的时光,但观照当下,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本身,仍有借鉴意义。(本报记者李萍整理)

高校转型:半年打磨“有用的新闻”

本报记者储召生

“走进高校”新闻行动,在中国教育报34年的历史上肯定不止一次。但社会反响最大、读者印象最深的,估计还是关于合肥学院转型发展的报道。

2013年“十一”假期过后,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周飞(时任中国教育报编委)带队,记者俞路石、俞水和我一行四人,在合肥市采访了整整一周时间。主要采访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普通教师、学生,了解安徽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按照计划,我们只采访当地三所“985”“211”高校,合肥学院是临时加进来的。

从2013年10月采访,到4月见报,时间跨度有半年之久。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树立一个教育典型的慎重,对于一篇稿件打磨的精心。在合肥学院的采访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很多的改革举措和人物事件,让我们感到兴奋,感到鼓舞,因为当时正值许多地方高校转型困惑之际。

这篇稿件由周飞副总编辑亲自担纲,记得初稿洋洋洒洒有近万字。经过我们多次讨论修改,与合肥学院核实具体细节,与国内外应用型高校作比照,最后才形成一个大的典型报道。

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近乎4/5版的篇幅推出长篇报道《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如我在评论员文章中所说,“合肥学院的成功,恰恰是在于其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坚守”,在十多年前,合肥学院就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面对校内外的各种争议,面临转型中的各种困难,他们也坚持不改初衷。合肥学院在转型与突围中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

合肥学院报道推出之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随后,全国各地到合肥学院学习经验的人络绎不绝。

为了满足来访高校的学习需要,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共加印了近3万份,估计也创造了当年本报日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典型报道引起轰动之后,合肥学院的改革还在继续。,合肥学院的改革探索获得了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合作基金随后也在该校建立。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参观“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周年展”,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版面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今天回想起两年前的那篇报道,或许那就是“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办报宗旨的生动注解,也让我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有用的新闻”。

教育均衡:泥土味报道引领改革

李曜明

2010年10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各地铺开。2012年两会前夕,从多个渠道传来山西省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信息,虽然零散,但很有力度,试点终于“结果”了。晋中我去过多次,老区、山区、贫困区,人多、校多、财力弱,这样的区域能有多大突破?疑问之中,我带上两个年轻记者赶赴晋中。

到了晋中,市教育局领导送来一些材料,安排第二天介绍经验。我想先听听老百姓的评说,由他们来评价改革的成效可能更客观。当地领导也赞同我的想法,第二天一早就带我们到了农村。

接下来的3天,我们一头扎进几个区县的农村,走进农家炕头,听农民说孩子的成长,说教育的变化,憨憨的脸上透着满足;走进偏远乡村学校,听校长说近年来师生数量的对比,眉飞色舞的比画中带着兴奋;走进村小教室,听新老师讲课,抑扬顿挫中流露着自信;走进学生食堂,与孩子们体验三餐伙食,嬉笑的脸上带着幸福;走进学生宿舍,整洁的被褥和摆放齐整的洗漱用品,边边角角都显现着洁净;走进县城中学,各方代表现场演绎编班场景,言语中流露出信服……

短短几年,农村学校达标,“空心”校被填满:薄弱校不再弱,城里教师下乡,进城学生回流,陪读家长返乡,中考指标到校,择校现象消失。

带着泥土味的素材捧回来了,怎么消化?按照传统通讯的写作程式,要提炼升华,要高屋建瓴。如若这样,泥土味没了,芳香散尽,没滋没味。

土就土到底吧,索性把素材原原本本呈现给读者。开篇没有铺设,直接从农村学校改革前后的变化切入,用数字对比来佐证变化,从老师及学生讲述的故事中看变化,用老百姓质朴的语言说变化,没有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文件语言,反倒多了几分泥土气息。

通讯刊发后,被新华、人民等903家网站转载,央视两会读报摘播。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这篇报道作出批示。

晋中经验对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区域具有示范意义。2013年6月24日,教育部在晋中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和工作推进会”,重点推介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至今,全国各地前往晋中参观取经者依然络绎不绝。(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原本报记者)

职称改革:职称“坚冰”终打破

本报记者魏海政

早在2011年,全国教师职称改革制度在山东潍坊、陕西宝鸡、吉林松原开展试点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之时,我就注意到教师职称改革这一选题,并在深入采访之后,采写了一篇题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的分析报道,反映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探讨长期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反响,获评中国教育报年度好新闻奖。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还需要带来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怎样改革?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在基层采访和政策研究中,我也在不断积累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素材。

许多基层一线教师和校长希望中国教育报关注中小学教师身边的职称评聘问题,解决“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等问题。

3月,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选题会通过了这一选题。此后,我又和阳锡叶等几位其他省份记者站的记者在山东、湖南、北京等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实地采访调查和开放式的书面问卷调查,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最后梳理形成了稿件。从6月24日至9月9日,这一专题共刊发《职称改革:基层教师有四盼》等近10篇稿件。

这一系列报道客观生动地呈现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基层教师的心声,引起了基层校长、教师、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8月26日,在首篇报道刊发两个多月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随后,教育部、人社部及全国各地一系列关于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举措相继展开,赢得了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

典型报道

《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个好典型》

“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本报报道了山东省平度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

1988年01月

《咬定青山不放松》

积极创造条件,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

1996年06月

《1997:高校全面并轨》

取消公费生与自费生的差别,变“双轨

1997年01月

《“资教”搅活农村一池春水》

“资教生”是湖北省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后出现的新词,他们到乡镇学校任教,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04月

《职教“航母”的聚变效应》

怎样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河南省经过改革探索出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新兴办学模式。

2007年08月

《一体化全覆盖??成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川成都推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地方范本。

2009年11月

《孩子在哪上学家长不用操心??看辽宁盘锦25年来如何杜绝择校》

小学入学按学区划片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对口直升,辽宁省盘锦市在校际之间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

2010年03月

《改革让农村校绝处逢生》

好学校向农村敞开大门,好教师走进农村校园,好政策偏向农村学校??这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做到的?

2012年03月

《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

在当时许多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困惑之际,合肥学院应用型办学的成功,无疑为高校转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04月

《职称改革:基层教师有四盼》系列报道

客观深刻地呈现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

06月

《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22日第9期